- A+
2025年9月8日,在2025慕尼黑车展期间,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接受了媒体群访,围绕品牌全球化布局、产品技术创新、与大众合作价值、AI赋能汽车产业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分享,展现了小鹏以长期主义深耕全球市场的战略定力,以及以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变革的雄心。
谈及小鹏的欧洲出海战略,何小鹏用 “陆军” 与 “空军” 的差异作喻,强调小鹏不追求短期 “卖货” 式的快速扩张,而是以扎实的本土化基础构建长期竞争力。
小鹏讲到前三年聚焦北欧市场,从 1 个国家逐步拓展至 5 个国家,依托当地成熟的电动化环境建立初步优势;近一年加速进入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意大利、葡萄牙等汽车工业核心国家,完成欧洲重点市场的覆盖。坚持 “发达国家中高端” 路线,产品定价集中在 4 万 - 5 万欧元区间,不涉足 4 万欧元以下市场,旨在通过汽车强国市场的认可拉高品牌势能。何小鹏直言,全球化是 “每十年一个阶梯” 的长期目标,“欲速则不达”,当前阶段的核心是做好基础建设,而非追求短期规模。
而关于海外的本土化落地,生产端已迈出关键一步 —— 印尼工厂已投产并交付首款本地化制造的 X9(配置|询价) 车型;欧洲生产规划虽未披露细节,但何小鹏透露 “未来会有更多消息”。渠道与服务端,小鹏计划 2026-2027 年在全球布局大量超级充电站,这类充电站已研发两年多,针对海外市场需求做了专属优化。
关于销量,目前小鹏在德国月销已达 “小几百台”,远超初期 “月销 100 台” 的预期,下一个明确目标是 “月销 1000 台”,长期剑指 “月销 1 万台”;从整体欧洲市场来看,2024 年小鹏是中国 4 万欧元以上车型销量最高的车企,2025 年上半年在华系车企中排名第四,用户认可度逐步提升。
关于欧洲市场的产品适配与技术落地成为访谈的焦点,对此何小鹏详细回应了媒体关切,同时披露了增程车型、L4 级自动驾驶等关键产品的进展。
首先是关于P7 欧洲市场的适配问题。何小鹏自信的回复:“大概率无需大幅修改”,仅需在软件层面做本地化优化,包括德语支持、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功能的欧洲路况适配。目前小鹏已有三款车型在欧洲上市,通过 OTA 升级可快速迭代以匹配当地用户驾驶习惯,且 “欧标与中标若采用更高标准,本质一致”,无需重构产品底层设计。
而关于此次欧洲首发的全新小鹏P7(配置|询价),何小鹏给出了“全新 P7 是小鹏 ‘设计、性能、动力、AI 四大核心能力的耦合’,不仅具备高颜值,更能通过高速驾驶体验传递 ‘无与伦比的快感与操纵感’,是品牌技术实力的旗舰代表。”
对于 X9 搭载的 “超级电动” 技术,何小鹏明确其核心优势是 “解决传统混动的所有痛点”—— 续航长、充电快、动力无损失、高速行驶无噪音,同时具备纯电车型的驾驶质感。他判断,纯电与超级电动两种动力形态,在中国及海外市场将至少拥有 “十年生命周期”,尤其在充电设施不完善、电力网络薄弱的海外地区,超级电动的适配性更强,“会成为混动下一个时代的有力竞争者”。未来小鹏全系车型都将提供 “纯电 + 超级电动” 双选择,且均为全球化设计,不再采用 “先中国、后海外” 的分阶段落地模式。
现场何小鹏透露增程车型将在 “下个季度” 公布详细信息,且同步面向全球市场;2026 年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与 Robotaxi 的目标 “并不激进”,2025 年科技日将披露更多 Robotaxi 细节,未来开放乘坐时,用户将体验到 “与当前端对端技术完全不同的下一代自动辅助驾驶”。
另外与大众的合作、AI 技术的落地,是小鹏全球化竞争的两大重要支撑,何小鹏在专访中首次深入解读了其背后的长期逻辑。
首先是与大众合作的价值。双方合作的核心落地成果已明确 ——P7 与 G9(配置|询价) 的底盘技术,将应用于 2026 年双方合作的两款车型中,且会共同优化底盘性能。何小鹏更看重合作的 “隐性价值”:一是提升品牌信任度,借助大众在全球市场的口碑降低用户认知门槛;二是向大众学习全球化布局逻辑,帮助小鹏团队建立更全面的国际视野。他强调,“中国企业走向全球需要强力合作伙伴”,小鹏与大众的合作是 “双赢”。
其次AI 赋能的核心优势,何小鹏认为,中国 AI 产业的优势在于 “人才储备、全产业链基础、跨界融合效率”—— 大量优秀 AI 工程师、全面的产业链配套,能支撑 AI 汽车、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的全自研与快速迭代,在成本、质量、规模上形成综合竞争力。而小鹏的 AI 优势,源于 2014 年的 “超前判断”:当时新能源渗透率仅 0.4%、AI 被视为 “噱头”,但小鹏已坚定投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,如今在辅助驾驶、智能座舱领域的积累已形成壁垒。
欧洲辅助驾驶落地:目前小鹏在欧洲已落地 ACC、LCC(L2 级)及高速 NGP 功能,2026 年计划将最新的 Ultra 辅助驾驶系统推向全球。为实现高效全球化,小鹏正构建 “无监督数据学习体系”—— 无需人工标注、无需传输数据,通过 AI 模型的泛化能力,让车辆在欧洲陌生路况下也能快速适配,这一体系的底层是 “AI 基础设施 + 数据基础设施” 的双重支撑。
面对行业竞争格局与新兴赛道机会,何小鹏重申 “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仅存 3-5 家头部企业” 的观点,且进一步指出,“所有活下来的大公司都必须是全球公司”—— 全球市场规模是中国的数倍,只有通过出海才能获得足够的增长空间,慕尼黑车展未来将出现更多中国车企,最终 “剩下几家特别好的公司做更强大的创新产品”。
最后还畅聊了对于当下火热的机器人赛道,何小鹏认为 “研发进展快,但量产效果不会那么快”,消费者需保持耐心;同时判断机器人赛道的竞争会比汽车 “更快收敛”,因研发难度远高于汽车,“3-5 年就会迎来大浪淘沙,最终仅少数企业存活”。小鹏在机器人领域处于 “前列”,但更关注 “商业落地”,计划 2026 年推出可 “看到、摸到、用到” 的量产产品;而飞行汽车与机器人类似,需经历长期商业化验证,目前暂无分拆上市计划。
2030 年的行业变革:何小鹏预测,2030 年左右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将 “清晰化”,但全球市场的变革仍有 10-20 年窗口期,且核心驱动力是 AI—— 从无人驾驶时代的底盘、座椅设计,到传统硬件的创新,都将由 AI 主导,“科技变化是最大的变革”。
结语:从北欧到西欧,从纯电到超级电动,从 L2 到 L4,何小鹏的每一次回应都围绕 “长期主义” 与 “技术驱动” 展开。在 IAA 2025 的舞台上,小鹏不仅展现了中国车企在中高端市场与技术创新上的底气,更勾勒出一幅 “以欧洲为支点、以 AI 为核心、以全球化为目标” 的清晰蓝图。正如何小鹏所说,“明年后年是小鹏的全球产品大年”,当本土化生产、下一代辅助驾驶、全系超级电动车型逐步落地,这家中国车企或将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中,占据更关键的位置。